查看原文
其他

如何正确选书?这6个步骤,越早知道越好

2017-08-05 靳小凡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

选书的能力

选书能力=对书籍质量的甄别能力+对自己需求的把握能力

请输入标题     abcdefg



文/靳小凡


在我看来,读书这个事要分四个阶段:选书——买书——读书——做读书笔记,但很多人的心思却只放在买书上,比价来比价去,一有大促销就买买买,还没等读多少,又买了一波,真可谓“买书如山倒,看书如抽丝”。


为什么看书的动力不足?我认为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花错了心思:

轻易地根据排行榜,或者什么“纽约时报评选的10大好书”来买,研究优惠券的时间甚至都比选书的时间要多……买来的书,除了落灰,别无它用。


选书都选不好,还谈什么读书?


我根据自己两年来的选书经验,总结出了一个6步选书的方法论,你可以作为参考。


首先,所有的选书问题都应当从自己出发,而不是从书单和排行榜出发,也就是第一步。


1

确定需求

当下最需要的

我毕业准备做互联网运营,但大学学的是机械,那怎么办呢?买书学啊,我几乎把市面上所有运营相关的书都买来了,比如《从零开始做运营》《运营之光》《进化式运营》等等,当然还包括一些互联网商业的书籍。


未来靠这个吃饭,这类知识对我来说就是当下最需要的。


再比如,如果你有严重的拖延症,就可以买一些时间管理,或者心理学的书。

可能有需要的

弄懂一些其他学科,比如各种心理学和传播学知识,对做运营工作也有帮助,这对我来说就是可能需要的书籍。


我还可以对照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,缺失了哪个部分?这部分就成了我选书的对象。


如果不确定对自己的兴趣在哪,可以先买某个领域的入门或科普书,即使不感兴趣,为了找到一个愿意深入的领域,试错不仅值得,也是必须的。

2

确定渠道

豆瓣

同类推荐:比如当我搜《心智探奇》这本书,豆瓣就会为我推荐很多本:

豆列:即某人把他认为的好书收集到一起,比如刘未鹏的豆列。


他人推荐

知乎:你可以关注知乎的「书籍推荐」话题。


简书:你可以关注简书的「书单」专题。


公众号:你可以关注一些优质的读书类公众号。


朋友推荐:你可以加入读书群,结识爱读书的朋友。


牛人在读什么:跟对一个牛人,关注他的公众号、微博、豆瓣等等,看看他正在读什么书、读过哪些、又推荐过哪些?比如我正在跟的阳志平老师,他的博客(百度即可搜到)和豆瓣都推荐过很多。

3

筛选


一切书单都只是参考,决定读之前,最好经过两道筛选。

内部筛选机制

首先确定需求,甭管推荐书的人、机构有多牛多权威,而是先判断这本书是否符合我的需求?不符合,那就PASS。

判断方法是,到豆瓣上研究下这本书的简介、目录和书评,看和需求的契合度怎么样。

外部筛选机制

符合需求还不够,书的质量不过关,那也PASS掉。

最好用的还是豆瓣的评分+短评+书评。

当然,好评和差评也只是参考,一方面因为人的喜好不同,另一方面,有的人喜欢无脑黑或者无脑捧,就导致一些畅销书的评分虚高,好书的评分反而低了,不过总体上评价还是比较准确的。

4

加入想读清单


把所有你认为可能有用的书,列到一个清单里去,建议用电脑软件(比如印象笔记)来记。


注意啊,这不是购书清单,收集起来只是为了备忘,有需要了再从清单里找。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,对很多书不再感冒了,清单也得定期清理才行。

5


对于有需求的书,买得果断点,即使学生党,也不要在各种优惠券、价格上研究过久,省下的是你的时间。

6

持续买+持续学


我总结了一个公式:

选书能力=对书籍质量的甄别能力+对自己需求的把握能力


为什么要「持续买,持续学」呢?因为:

  • 不选不买,对书籍质量的甄别能力永远不可能提升。

  • 不学习,意味着思想需求不再变化,选的书永远都是一个层次。


当然,大量的试错也是必须的。像我,大学两年买了四百多本书,不打算读的书占了将近一半!我也不觉得浪费,这些试错成本是必须的。


一些书因为本身质量差,不会去读了。还有些书,尽管质量还可以,但因为持续学习,需求发生很大变化,原来买的许多书不符现在的需求,也不会再去读了。


选得多了,选书能力自然就提升,很朴素的道理。


用一张图来表达本文就是:



这个流程图工具的名字叫draw.io,推荐给你。我也是第一次用,还挺有意思的,一张图就让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~



来源:微信公众号小凡聊书(ID:wenlandushu)

作者:靳小凡,知乎50000收藏答主,心理学达人,每周一篇,为你推荐好书。

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,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


相关阅读

给不想读书的人的10个建议

胡适:为什么读书 | 微阅读

从不曾和父亲一起读书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